去年因為修了一門傳統戲曲的課,跑去看了豫劇《天問》,寫了心得報告,想說精簡一下po上來。
戲劇觀後感好像滿少見的,一來可能演出場次不多(這可不是錄起來可以無限輪播啊~)、二來傳統戲曲這個類別在台灣可能又更少人看,我想做一點紀錄會對沒有接觸過的人能夠有一點認識跟想像。
之前看一本書叫《語路》,紀錄幾個為夢想努力的人物(後來才曉得這原本是紀錄片形式),裡頭有個人物叫「張軍」,開頭便說他36歲,做崑曲已經25年,然後紀錄他怎麼徬徨又怎麼堅持。在中國怎麼說都比台灣資源多,中國傳統文化自然保存地更加用力,看張軍一路怎麼努力、有怎樣的演出經驗,回頭看看台灣的戲曲演員肯定是更加辛苦地撐著。
可能印象中現代劇趣味性高、也更加親民,傳統戲曲讓人覺得悶,但真的要接觸過才知道他有他的好,也並非自以為的無聊。那時買票有打折,也不想讓自己花錢進劇院了還因為距離而看得不過癮,就買了1200的票,超級近!大概第四還第五排,找到位置坐下來時心裡激動啊!超級期待開演!
>劇情簡介
軒轅國女王邠赫拉將土地分給三個公主,然而因小公主不善言辭表達對母親的情感,便被逐出軒轅國,而國土由兩個姐姐瓜分。退位的女王邠赫拉本應不再處理國事而安享晚年,其長女都緒為了現實的考量及展現自己的在治國齊家的抱負,而以要求女王削減侍衛數量的方式,來削弱母親的勢力及自己的掌控與限制。不願意順從的邠赫拉跑去找其二女兒都紹,然而都紹卻卻也勸邠赫拉答應都緒的要求,邠赫拉一氣之下便離開了軒轅國,在狂風暴雨之下發狂。後來受到幫助終於見到小女兒都維,都維帶兵到軒轅國為母親討公道,結果走向一場無可避免地悲劇。
(支線)軒轅國重臣端木格小兒子端木蒙,因其私生子的身分,父親又將期望投注在嫡子端木加身上。端木蒙為了出頭不擇手段,挑撥父親和哥哥導致端木加離開軒轅國並遭到懸賞,甚至和大公主和二公主大搞曖昧,意圖將軒轅國納入手中,處心積慮、機關算盡最終也是一無所有。
[ 劇情 ]
每一幕的銜接很順暢,從親情的衝突延伸到家國興亡,佐以私慾與公義、善惡果報,一邊看一邊覺得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孝順」是一個貫穿全劇的詞,自發性的孝順並無不好,但當以孝順之名脅迫他人時便已失去了意義,當大公主請求女王刪減侍衛數量時說是「為了女王好」,就好像父母要求兒女順應自己的希望而說:「我這是為你好!」一樣,戲劇著實地反映著現實,講一百種理由要求別人怎麼做都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別人。
劇中有一段是端木格被挖去雙眼時,遇上假扮成瘋子頭陀的兒子端木加時,請他替自己牽引領路,端木加問:「讓一個瘋子領路沒問題嗎?」時,端木格的回應:「瘋子領著瞎子走,現今世道不就是如此嗎?」讓全場觀眾都笑了,雖笑著卻備感心酸,因他的話是如此地真實。
著名戲劇家本‧瓊斯(Ben Johnson)曾這麼說莎士比亞:「He wa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他不屬於一個時期,而歸於千秋萬代。)」因其作品具有人性,不具狹隘的空間和時間性。此次《天問》改編自《李爾王》,讓我透過豫劇看見莎士比亞,也完全地體現了這句形容。
[ 演員 ]
讓我感到這齣戲的質感和細緻,莫過於是當演員不說話或是未輪到他說話時,用以行動做反應;眼神的方向、手勢、舉動都充分表現情緒,而非當下「說話的人」才有被注意的價值,甚至是那些沒有名字的小角色也值得注意他們的舉手投足。相反的端木格被挖去雙眼那一幕,背對觀眾一切的情緒僅能以聲音表現掙扎和痛苦,又能演得生動奪目,真的完全看到演員的真功夫。
另外現場演出有一個小插曲,在端木加揭示自己真實身分並非瘋子頭陀時,拆掉了遮住自己一眼的黑色帶子,卻沒弄好把整個頭飾都弄掉了,碰到這種突發狀況演員還是臨危不亂地做好自己的表演,趁重點不在身上時趕緊做處理,這種意外也是現場演出才會有的趣味性之一啊哈哈!
女王在踢槍耍槍那段也是很吸睛的一部分,整個很擔心她會失誤(雖然也確實失誤了XD)對於失誤要怎麼臨場將他化為「故意為之」的一部分,而不會面露尷尬,想必也是練習當中的一環。
都是演反派的大女兒及二女兒,要如何詮釋出兩種不同的「壞」,讓觀眾能辨識角色而不會混淆,對事情的反應、說話的口吻、行為舉止等等,尤其演戲更必須要拉大角色差異,差異做得太小對觀眾而言是看不出來的。大女兒如王后的霸氣,對權力的慾望與佔有慾,濃烈地要從骨子裡散發出來;二女兒相較內斂、撒嬌的模樣,是愛用小伎倆的表率,檯面下心機算盡,但並不如端木蒙會吐露出來,而是收在心裡,偶爾從表情中探見一點異樣,然後悄悄地在背地裡進行著無人知道的詭計。
[ 燈光、布景、多媒體影像設計 ]
燈光和布景、影像設計往往難以分開討論,彼此需要相互相輔相成才能達到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效果。在《天問》中,舞台正上方的圓型影像投影非常特別,當狂風下雨時,上方的投影的視角是當你在雨中「抬頭看見的天空」,好像能感覺到雨落在臉龐,讓人十分有臨場感,如果是坐在三四樓的觀眾或許會失去了這一部分特別設計的享受。
燈光最開始使我注意到的是地上草的影子打在舞台後方的投影上,讓螢幕中的森林影像立刻從平面投影變得立體起來,利用現場的布景和影像透過燈光做結合,從這一小地方即可看見1+1>2的效果顯著。另外就是暴雨之下打雷的效果很棒,只是雷聲、影像和燈光稍嫌有誤差,不曉得是不是故意做出「影像」和「聲音」的誤差(真正打雷時是先看到雷電才聽到雷聲),但以戲劇來說可能會希望誤差小一點或是更契合一點,免得會讓觀眾感覺有些出戲。
有一幕利用布景及燈光十分出色:當舞台上大公主一個人獨白策畫要如何對付二公主並將端木蒙搶過來時,舞台後方暗暗地正上演著二公主跑去找端木蒙,告訴他自己的丈夫已死的消息,這樣利用燈光及舞台前後表示「同時進行」的效果並不突兀,畫面反而十分好看。
[ 音樂 ]
對中國傳統戲劇的音樂認為多半是使用中國樂器,如鑼、鼓、鈸以及一些相像而分辨不清的弦、管樂器。因無觀賞經驗,也是現場才知道原來音樂是現場演奏的,還以為是用很棒的音響播音樂,我真的太無知了~
中場休息時特別走到前面去看樂團演奏的位置,位於舞台前的下方,本以為西方才會如此(仔細回想大概以前是看了《歌劇魅影》),並不知道其實現場演奏的演戲劇演出無論中外的是如此。在樂團的位置發現除了想像中的中國樂器,還看見西方的提琴,居然會有提琴相搭配完全出乎意料,因為在表演過程中完全沒有違和感!
回到音樂在表演中的效果,透過音樂表現角色心境及氛圍恰如其分,快板的節奏可能是緊張危險的氣氛,慢板的節奏可能展現了角色內心痛苦與哀戚,甚或跟著演唱或念白的節奏細緻地加乘其力度與韻律。
[ 服裝 ]
民族風格本身就是一個讓人喜歡的素材,或許和其文化色彩及神秘性脫不了關係。《天問》服裝以「薩滿(SHAMAN)」為設計背景,因薩滿是一個世界性的原始信仰,透過巫術一是崇拜自然、敬拜祖先,由此可見軒轅國的世界觀是一個十分依靠自然生存的原始民族,理所當然服裝上少不了獸皮、獸毛、獸骨的使用,而這些使用便象徵著人類的慾望,掠奪、甚或意圖主宰的獸性,將之披戴在身上也是一種炫耀和虛榮,延伸即可見,對於土地、權力的掌握自然也是欲望目標。如女王臉頰兩側的獸骨之大,表示有能力殺死大型動物,再加上其披在身上的獸皮,自然襯托他崇高的地位。
不同的角色的服裝也因應其個性而有不同的色彩,最明顯的莫過於小女兒的服裝,和大公主、二公主相比,樸素的色彩選擇像是襯托她的良善和真摯。此外,嫡子端木加身上礦石項鍊特別多,和一點飾品也沒有的私生子端木蒙相比,父親的偏愛從這裡即可看出。
[ 整體呈現 ]
看現場演出和看錄影最大的不同是,錄影鏡頭會追著講話的演員跑,完全被限制住了可以看的地方,而在現場愛看哪就看哪,我可以用餘光瞄講話的演員,卻盯著其他的對話與做反應的演員,現場觀眾在觀賞時有非常大的自主空間。
而且坐很前面,能夠清楚看見演員的眼神跟各種小動作,甚至看見演員在台上趁重點自己不在身上時,側身偷拉鞋子或是小幅度整理服裝等等,有點像找彩蛋似地捕捉著現場演出才會有的小細節。
之前曾聽過一個劇場多媒體設計師的講座,有一個例子提到前一幕是一個人死在地上,但換幕時雖然舞台燈光全暗但死人站起來自己退場太過奇怪,而一次次地討論如何設計才能合乎常理,這樣的細節處理讓我十分印象深刻。這次《天問》正好有這樣的畫面,是二公主的駙馬死掉後換幕,當下立刻想到講座提到的那個例子,而期待著這齣戲究竟會如何處理,很可惜的是是讓演員自己起身下場。雖然換幕時舞台上燈光全暗但仍然稍稍會看見人影,我也不因此而不注意舞台的狀況也是悉心觀察換場的細節。
整體來說畫面十分賞心悅目,演員的念白加入一些現代用詞反而饒富趣味性而無違和感,搭配燈光及佈景層層堆疊出的氛圍宛如身入其境;節奏明快,沒有一刻讓人覺得分神無聊,而劇本本身所要表達的議題也很值得留意思考。
>補充
【語路_紀錄片】網上可以看到語路所有人物的紀錄片。
【台灣豫劇團】
1950年,豫劇表演藝術家張岫雲在越南富國島上成立民營豫劇表演團體「中洲豫劇團」。1953年隨中華民國國軍撤退台灣,在國防部支持下成為軍方經營之公家劇團,即「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期間在政戰系統支持下開辦幾期學生班,王海玲即為第一期學生;然1965年國防部本打算不再經營京劇以外戲曲劇種的表演團隊,在當時為副隊長之張岫雲向國防部長獎經過力爭後獲得保留。1995年軍方不再經營戲曲表演團隊,由教育部整併成為國立國光劇團(京劇);2008年教育部不再經營表演藝術團隊,豫劇隊便脫離原國光劇團自主,2012年文化部成立後,改到其下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其派出單位,全名「國立藝術傳統中心台灣豫劇團」。
【主要演員】
王海玲飾 邠赫拉女王
本名王桂仙,台灣豫劇團一等演員,兼任台灣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及專業技術人員。八歲便開始學藝,師事豫劇大師張岫雲,因其聰慧特出而被譽為「八靈神童」,首次主演作品《花木蘭》時才十四歲,後演紅逾百齣豫劇,戲劇界譽為「全能旦角」,從藝多年主演過150餘齣劇碼、詮釋過200多個角色人物,對台灣的豫劇貢獻之大不言而喻。近年也開始跨界演出,嘗試各種不同的表演形式,如《波麗士灰闌記》、歌仔戲《狐公子绮譚》、舞台劇《梆子姑娘》等。
朱海珊飾 重臣端木格
本名朱美麗,台灣豫劇團排練指導,主工小生、老生,其扮相俊俏、唱腔婉轉悅耳,尤對念白有其獨到之處,口齒清晰抑揚頓挫,引人入勝。長期與其師姊王海玲配戲擔當男主角而被稱為「情侶檔」,演出作品有《中國公主杜蘭朵》、《少年齊桓公傳奇》、《劉姥姥》、《拜月亭》等多齣大戲,更於2009年榮獲第十五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蕭揚玲飾 演大公主都緒
本名蕭雅玲,台灣豫劇演員,師承張岫雲和王海玲,專攻花旦及青衣,其扮相清麗、嗓音純淨且台風穩健,為台灣豫劇團重點培養的青年演員。然除豫劇表演外,致力於提升各種戲劇表演技藝,從舞台劇、實驗劇到歌仔戲都參與演出,也擔任身段、聲韻老師、戲劇作品導演、身段指導,各種身分及豐富經歷灼見其對戲劇的熱愛,曾獲2012年度十大演員「寶島之星」獎等獎項,演出作品有《劉姥姥》、《慈禧與珍妃》、《約/束》、《量‧度》等。
張瑄庭飾 演二公主都紹
畢業於國立藝專(現為台灣藝術大學)國劇科,主修京劇青衣、花旦。其嗓音溫潤醇厚,別具風格,詮釋角色揮灑自如,令人印象深刻。1997年因緣際會進入台灣豫劇團,原負責行政職務後聲音優美而被發掘,因此改習豫劇並受王海玲老師悉心指導。演出作品有《王月英鬧殿》、《七品芝麻官》、《三打陶三春》、《大腳皇后》等。
謝文琪飾 演小公主都維
畢業於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主修青衣、花旦,師承張岫雲、王海玲。曾拜大陸國家一級作曲暨中國戲曲學院左奇偉教授為師,學習民族美聲唱法;此外公餘也已考取美容技術士乙級證照,代表作有《秦少游與蘇小妹》、《少年齊桓公傳奇》、《情盡夜上海》(果陀劇場)等。
劉建華飾 端木蒙
台灣歌仔戲、豫劇演員,工生,自幼熱愛傳統戲曲,母親為「豫劇天后」王海玲。2001年考入楊麗花歌仔戲團第三期藝生,師從楊麗花和陳亞蘭學歌仔戲,2005年考入豫劇團,承朱海珊學豫劇,並以優異的表現漸漸展露頭角,因受年輕觀眾迴響及喜愛而將其稱為「豫劇王子」。2011年榮獲河南戲劇演員排行榜年度十大演員「寶島之星」獎。代表作品有歌仔戲《唐伯虎點秋香》、豫劇《慈禧與珍妃》、《秦少游與蘇小妹》等,亦參與奇巧劇團多部作品。
張宇鏵飾 端木加
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主修生角,師承朱海珊、殷青群、李平生,曾參與芭雷舞團、民族舞團等不同戲劇團體之作品,多次巡演於韓國、巴拿馬、義大利、中國大陸、美國、法國等地,是新生代演員中的耀眼新星。近期代表作《量‧度》、《西湖公主‧尋妻》等,更發揮所長積極參與演出劇目之舞蹈編排。
鄭揚巍飾 弄臣優丹
畢業於國光藝校豫劇科,現任丑角演員(文丑),劇中活靈活現的演出,生動有趣十分吸睛。參與作品有《慈禧與珍妃》、兒童豫劇《錢要搬家啦?!》、豫莎劇《約/束》、《量‧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