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要用這個像國小作文的標題!記錄一下過程與感觸。
第一次是在2017年3月(或4月),因為工作夥伴L而接觸的。
如果將抱石視是一種運動,它不是一成不變的重複動作(像是跑步)、它富變化性,而且可以一個人進行(不需要有伴),很合我的胃口。突然,從來不運動的我,開始有了「運動」的嗜好。
7月,開始上初級技巧課,每週爬2-3次。
10月因其他原因受傷休息,原本抱石的行程變成跑診所,而練起來的力量在怠惰下如同過往雲煙。
12月學上攀確保,2018年1月拿到確保卡之後,因為太忙碌以一個月爬約1次的頻率直到6月。(幸好跟汽車駕照比起來,確保卡比較不容易變成廢紙)
每持續爬一段時間、又休息一段時間而打回原形的循環,「廢物」的標籤貼紙用力地貼在心上讓我痛苦不堪,又躲不了,因為是我自己貼的。每次循環我都會崩潰一次,L不厭其煩地說:「攀岩就是這樣。」
對,人生也是。
自問自答:「你有什麼好抱怨的?」「沒有,(看不開)都是我的問題。」
2018年8月,訓鞋,痛並快樂著。
2018年7月,我又開始爬了。這次,我會很小心地不受傷,也會小心地維持每週至少爬一次的頻率。
在生活上、心情狀態上的巨大起伏都沒有影響這個頻率的實踐(…膝蓋、腳踝、手腕的受傷也沒有),直到2019年的現在。
其實攀岩是一件相對公平的事,面對一條路線,只要能達到終點(完攀),沒有什麼方法是不可以的,這也反應在每個人的身體素質本來就不同,方法不同自然無差別對錯,不會有人批評你的身體,因為面對不同路線,有時身高高是優點,有時也會是缺點。
攀岩讓我學習誠實面對自己,身體素質就是如此、能力現階段就是如此、自己的恐懼如此,別人辦得到並不表示自己也可以,不評估、不誠實,就是落得受傷而已。
而關於恐懼,也學習著不逃避、直視恐懼的存在,怕摔、怕高、怕受傷、怕痛……。或者有時候逃避,但辨識出懼怕的本體是什麼、弱點是什麼,找方法克服,並在下次碰上時能勇敢挑戰一次。(也不要和別人比較恐懼,那不能比。)
攀岩提醒我,不要總數算著自己哪些個性要改(你的性格就像你的身體沒有好壞對錯,是一體兩面的),不要總責怪自己的錯與不完美(每個人都不完美啊),不要活在別人的標準裡,因為他們說「適合你/你可以/非你不可」就盡力去達到。要誠實地與自己對話,「你真的喜歡嗎?想要嗎?」認清後用時間、資源、健康……等好好評估,劃出可行性的標準線,避免用沒有根據的高標準要求自己。
以及,失敗並不丟臉,也沒人在意你的失敗。你可以放心地嘗試,也不需要有萬全的準備才可以出手,只要確保自己不會受到無法承受的傷害就好。(關於受傷,總是讓我想到「交換」,活著就是不斷地交換,冒著受傷的風險換一次嘗試的機會/經驗。)
攀岩的過程,反應了自己的焦慮其實多數是自己困住自己,訂過高的標準、總想回應別人的期待,不讓自己休息,又帶傷面對問題,惡性循環。